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汇编四篇】

来源:政策 发布时间:2024-03-27 点击:

【https://www.dsms123.com--政策】

民族是指经长期历史发展在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与其他人群在客观上有所区分的群体。由于历史的原因,一个国家可以有不同民族,一个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国家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汇编四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篇1

  摘要: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研究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它揭示了民族发展的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民族理论的纲领和方法。在学习民族理和与民族政策课程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创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注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合理性,培养学生们具有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念。本文结合少数民族地区教学工作,略谈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问题。

  关键词: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教学创新

  中国共产党自产生以来就很重视民族的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制定了许多合理的民族政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平等团结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掌握党的民族政策,是每个学生的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在关于民族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时效性和创新性。

  1课程目标上,老师要做到知识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我国民族自古以来就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学生们在掌握了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让学生科学的认识我国民族与民族问题的根源,使同学们树立各民族相互依靠,谁也离不开谁的观念,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与世界观,让学生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培养学生们的民族意识。培养他们热爱少数民族,热爱中华民族,使学生们形成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和团结,维护祖国和平统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贡献的正确民族意识。作为党培养的优秀知识青年,我们应当处理好这些关系。让学生们成为共产党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执行者。纵观民族发展的历史,中国在民族问题上是解决得最妥当、最好的。是任何其他国家无法相比的,这应完全归功于我党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要让学生们了解党的民族政策,了解新民族政策带来的成就,特别要让学生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政策指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自觉地成为我党民族政策的拥护者和宣传者。

  2在教学内容上,要与时俱进,把新时代的精神注入新的民族理论中

  任何理论都要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也是如此。在民族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突出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与理论,把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坚决贯穿到民族理论和政策的课堂教学中,把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在党的科学民族政策指导下,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将这些内容贯穿到民族教学中去,可以引导学生们执行党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的自觉性。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问题,在总结我党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工作的理论指导,为民族工作的开展指明了道路。所以,老师在进行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教学过程中,要把三个代表贯穿其中。

  科学发展观理论是胡锦涛同志等新一代领导集体在总结现代化建设的经验、顺应历史潮流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我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点的继承与重大发展,它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重要体现,是与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发展社会主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它的要求是经济、社会、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本的方法是统筹兼顾,平衡全国各地区的发展能力,增强少数民族的发展机会,最终实现各民族的统一协调发展。统筹兼顾的思想是要根据民族地区的发展状况与民族地区的实际,制订一些符合实际的政策与措施,领导各族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用先进的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方法创新的根基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报告中庄严提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所以,我们把新时代的精神纳入到民族教学的内容里,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3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民族理论课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空洞和乏味、学生不感兴趣等问题,如何让民族理论课生动活泼起来,提高学生学习民族知识的兴趣。笔者认为,我们要解决两个重要问题。

  (1)老师要坚持教学手段的多样灵活,教学方法要寓教于乐。

  在民族理论的教学中,老师要尽量采用一些多媒体技术,多选学生们感兴趣的、熟悉的生活案例,引导学生们讨论与剖析案例。与此同时,学生们要从课堂走到社会中,深入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参观和访问等形式,提高他们的学习民族理论的兴趣。例如,带领学生们参观少数民族文化展览馆,使学生们感受到少数民族的悠久历史与辉煌的文化,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带领学生们考察新农村建设,并进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调查等等,使学生们感受到,在党的正确民族政策的引领下,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既增加了民族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见识,教学成效十分明显。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拒绝空洞的说教。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是对世界民族和民族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的前提上,对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并深深地扎根于民族地区的土壤中。学生们在学习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时,是要用它处理具体的民族问题、民族工作,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民族教学中,要尽可能的联系社会和学生们的思想问题,以解决学生们在思想与认识上的不足。

  4结语

  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课程教学中,我们要做到民族问题的知识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和创新精神,把新时代的创新精神注入新的民族理论中,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要力求灵活多样,做到民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增强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学的创新性。

  参考文献

  [1]秦位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151-154,169.

  [2]叶缤,杨群.民族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文教资料,2007(27):124-12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篇2

  摘要:近年来,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的一部分,也是特殊的一部分,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么,少数民族的文化对民族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民族经济的增长是否会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同样有影响?因此,本文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从文化视角研究经济的发展,探究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之间的关系,分别分析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之间的互相影响机制,得出结论:只有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平衡发展,才能真正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经济;民族文化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受到更多的关注。民族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与整体步伐、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睦、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大的影响,在民族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力量,是民族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协调的关系可以使它们之间达到平衡状态,从而才能更好地发挥少数民族地区所贮存的经济潜力和文化潜力,才能把各种优势资源转化到经济建设上来,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效益。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国内有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研究成果如下:李曦辉,雷聪通过分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思想基础、现实需要、不竭动力和独特举措,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已经取得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1]。张学敏、姚姿臣通过对我国民族教育经济的演进分析以及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分析,点明了我国民族教育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周晓唯通过研究了我国的经济制度变迁,得到了促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和动力。马先标把民族学和经济学有机结合为民族经济学下新定义。崔亚虹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所遇到的经济和文化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进而提出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繁荣的必然选择。郑建锋认为各民族之间加强文化互动,尊重彼此文化的差异性,搞好民族之间的关系对地区经济的全方位发展有重要意义[2]。

  (二)相关理论

  1.民族与民族经济

  关于民族的概念,从汉字组合上来看,民族是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共同体。国外资产阶级认为,民族是国家,国家即民族,也有人认为民族是精神,是命运共同体,是具有相同命运的社会人群,也有学者将政治融入民族的含义中。本文总结后给民族下定义为: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在文化、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共同特征的一类人群的共同体。在中国,民族通常以“少数民族”的意思出现,并在多种语境下互通。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少数民族,通过查阅资料得到少数民族的概念为:在多民族国家中,除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称为少数民族,通常人口占比较少,可以是原住民族,也可以是外来民族。民族经济可以指国家层面的经济,也可以指国家内部的经济。对于国家层面而言,民族经济即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的民族经济,以及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关系,对于国家内部层面而言,民族经济主要包括国内各支部民族经济和支部民族之间的降级关系。本文参考施正一的观点,把民族经济定义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每一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统称。在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指的就是除汉族以外其他各民族的社会生产生活。

  2.文化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在近代,明确给文化下定义的就是泰勒,在他出版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或者文明是一个复杂整体,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社会成员所能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大多数学者对他这个定义表示认同。后来的专家们也尝试对文化进行定义,但一直没有一个获得大家公认的定义。本文参考文献后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描述人类社会综合现象的工具,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民族文化指的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行为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构成了各个民族独特而美丽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社会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民族生产生活历史积淀的结果,具有特定的历史个性及价值取向。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对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制度的变迁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现状

  (一)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民族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和进步,国家也出台了很多经济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但是目前在经济发展中仍有不利因素存在。地区基础设施比较落后,没有良好的发展环境。中国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位于边境地区。这些地区相对于中心发展城市来说,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阻碍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不利于区域合作和经济发展。其次,很难吸引外商投资来改变当地的经济状况,仅靠当地经济的单独发展,很难走上经济发达的道路。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升级缓慢。民族地区的大部分居民都以第一产业为主,仍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少发展工业,即便有一些农畜产品已经形成工业链,但是仍以初级产品身份上市,没有形成品牌优势,无法给本地区的经济带来很强的辐射作用。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其缓慢,发展条件严重不足。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一点在少数民族地区更加突出,甚至很多少数民族文化面临趋于消失的情况。少数民族的有形文化遭到破坏。少数民族地区的古老文物,古代建筑随着时间的冲刷,破坏严重。同时,随着经济的开发,生态环境也遭受到破坏,文化和生态的双重破坏,使得当地居民既不能顺利接受“先进文化”,走向富裕,又不能回到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于是,就会出现精神生活的萎靡现象。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也在流失,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也在变弱,在国民文化中的地位较低。一般一国的主体民族都会把自己的文化当成最先进的,所以,久而久之,少数民族的文化会在与主流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逐渐被同化。其次,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节日、服装、歌舞、语言受到越来越少的传承,特别是民族的文字,年轻人都去追逐主流文化了,很少有人愿意继续传承这些传统文化。

  四、少数民族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少数民族文化对经济的积极影响

  1.少数民族文化推进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升级

  由于不断的发展和积累,民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些民族社会结构,首先形成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基础,其次在维护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前提下,受统治者的某些意识形态的影响去发展。在发展文化的同时促进了经济的调整,推动了经济制度的调整与升级。而且少数民族文化还充当了民族经济的稳定剂,民族文化一直在缓冲外来的冲击力,使得本地区经济处于稳定的状态。

  2.少数民族文化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其他地区相比,独特的文化是最具有竞争力的资源,少数民族在其他很多方面的条件不尽如人意,因此只能通过自身独特的文化来占据一部分市场空间,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且文化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去发展。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也是实现“文化力”向“经济力”的转变。比如新疆维吾尔族典型的新疆舞蹈,以及其他旅游产品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贵州的黔东南西江千户苗寨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了民族文化资源,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有的地区还借鉴了国外的山水实景表演,利用高科技舞台生动形象的表演民族历史和习俗,比如《丽江千古情》《九寨沟千古情》《宋城千古情》等作品是当地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同时,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传承性,优秀的民族文化,不仅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还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二)少数民族文化对经济的消极影响

  1.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引起经济发展的滞后

  少数民族的民族凝聚力使得民族内部团结、稳定。同时,这种内聚力也抵抗着外来信息的“侵入”,一旦有外来信息,民族地区就很表现出排斥、抵抗,他们缺少相应的创新意识,缺乏尝试的勇气,享受着“未来重复过去”的生活模式,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以及单一的生产模式不利于本民族吸收先进文化发展本地区经济,也不利于参与地区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其次,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语言差异也给当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阻碍,限制了与其他地区科学、文化、技术、知识的进一步交流和传播,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制约性

  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的文化、政治以及宗教信仰也都在不断变化,但是长期的文化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一些落后的价值观,行为观,道德观仍然在影响着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西北、西南的农村地区,一些落后的习俗,比如“女孩子十四岁就要求出嫁”,“女孩子不能读书”,“多生孩子能致富”严重阻碍了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的传播。对于大胆改变陋习的创新者,得到的不是拥护与支持,而是嘲讽与诋毁,直至把新观念,新方法杀死在摇篮里。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极其迷信,理性的封建迷信有利于民族的稳定,但是有悖于常理的迷信则深深的束缚着人们的思想,无论出现什么不顺利的事情都通过巫术驱除,会造成生产资料与物质财富的浪费,影响着家庭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是民族文化中的显性因素,即顺应时代潮流,能在文化商品和旅游活动中,让游客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快速地娱乐消遣的优秀文化因子,这些会顺着良好的发展方向,继续传递原有的优秀文化特质,对这些文化进行资本化运作后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那些属于观念层次的,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价值理念产生冲突的,落后的文化会沿着错误的路径“锁定”在某种无效的状态,对经济的发展产生负向效应。

  五、少数民族经济对文化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对地区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同时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把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价值潜力发掘出来。比如:通过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兴起,既渲染民族地区的文化氛围,又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民族文化的传承过程又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如今,发展就必须要打开大门,引进外部先进的技术,吸纳先进知识,无形之中加大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难度,使民族文化逐渐同化发展。其次,我国有较多不同种族的少数民族,且各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所以,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会给少数民族文化带来很强的冲击力,削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总之,民族文化和民族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是相互推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要正确认识这种关系,才能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调节,达到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的动态平衡。虽然我国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非常有特色地地道道的民族文化,但是他们的经济发展十分落后,这也是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之间客观存在的问题。因此,只有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协调发展,才能充分激发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潜力和文化潜力,把潜在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状态的生产力,才能为少数民族缩小与其他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差距提供充足动力。

  六、建议及对策

  (一)积极引进高科技技术人才,完善科技人才的相关政策

  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困难、流失严重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遍面临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通常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俗和区域特点,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可以根据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更好地发挥各民族的特色价值,把民族的独特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一般位于偏远,较不发达区域,所以为鼓励更多的高科技人才积极加入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去,国家可以出台少数民族人才引进政策,给予人才政策性优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国家可以开设科技培训班,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毕竟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更了解实际情况,从而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文化等优势,形成产业链促进经济的发展进步,开创民族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二)加强与民族整体的互动,积极开发文化产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文化也出现了共享的局面,文化资源不再是谁家独有的了,这对民族文化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大。同时,随着科技发展水平的提升,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加深了各民族地区的人民与外界信息的交往。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少数民族要仔细筛选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把文化资源和当地的经济开发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产业,这样才能在文化争夺的浪潮中有立身之地。其次,要拓宽融资渠道,融资困难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巨大阻碍,所以民族地区要积极招商引资,利用资本这笔巨大的财富来优化配置,增强自身积累能力。

  (三)加大各民族教育力度的投资

  教育与文化的传播、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对民族文化对民族经济的消极影响分析可以看到,传统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着民族经济的增长,而改变这些观念只能靠教育的力量。通过教育可以使当地人民获得科学知识,相信科学,拒绝迷信,逐渐抛弃封建思想。同时,通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当地人才,为投身家乡经济建设打好坚实基础。同时,各民族地区可以开设自己民族的特色课程,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曦辉,雷聪.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0(06):34-40.

  [2]郑剑锋.基于民族文化的民族经济发展研究[J].商,2015(4):246.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篇3

  一、民族贸易对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重要性的认识

  民族地区的不和谐,关键是经济利益的不和谐。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民族贸易通过一系列的民族贸易政策,包括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引导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支持与鼓励民族地区民族特殊商品的生产。一方面满足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特殊要求,尊重了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促进了社会和谐。另一方面推动了民族地区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民族贸易现行政策的弊端

  在党和国家建国以来各个时期坚持实行的一整套特殊优惠政策的扶持下,我国的民族贸易不断发展。但与此同时,在贯彻实施国家民族贸易政策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1.改制后,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问题

  自从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和以调整结构、资本重组为内容的改革转制以来,民族地区大批基层民族贸易企业通过改、转、租、卖、并等方式,多已改变成为国有民营、社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股份合作制等形式的贸易企业网点。随着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全方位开展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传统民族贸易及适应计划经济体制时代需要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贯彻执行带来了很大冲击。

  2.民族贸易政策弊端问题

  现阶段一些经济政策依然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做法,很少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利率、汇率等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经济政策以给钱、免税等输血式扶持为住,增长了少数民族人民的依赖心里,导致民族地区整个社会单求稳定、不思进取的倾向。

  3.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问题

  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必须建立不执行自治法或法规的相应惩处法律,有明确的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民族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并实施行政的、法律的处理和制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三、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对策

  1.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总体目标

  通过对民族贸易政策的调整,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经济不断繁荣,民族地区商品流通顺畅,民族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特殊需求得到满足。另外,少数民族和民族自治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不断发展,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民族理论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民族法制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2.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思路

  我国民族贸易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一是由“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转变。以“物”为中心,实行单纯以追求“GDP”增长为核心的“增长优先”战略,其经济增长的手段是加速资源开发。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旨在消除人类贫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族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在政策上,必须转变对民族地区政策投入的观念,逐步淡化以往优惠政策的安抚与救济色彩,强化民族地区自我发展的“造血”功能。同时建立完善宏观的间接调控体系,综合运用计划、投资、财政、金融、税收体制改革后税率、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等作为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尽量弥补民族地区的先天不足。

  三是民族政策向法律、法规的形式转变。为保障民族政策的有效执行,避免各级政府执行的随意性,民族政策应向法律、法规的方式转变。法制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法制保障就没有健康的市场经济。

  四是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国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策将促使民族地区经济产业的开发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考虑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取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

  3.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对策

  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对新时期的民族贸易政策及其操作实施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要进一步明确享受民族贸易优惠政策的对象和范围。我国的宪法已明确规定,个体经济与私营企业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它与公有制经济在市场中享有同等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在国务院核定的民族贸易县境内,不论国营、集体、私营、合资、股份合作等何种所有制性质、何种经营形式,凡具备税务机关核定的“小规模纳税人”及其以上的独立核算、依法经营的公司、企业,其真正为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服务的商品购销和民族特需商品经营的业务部分,经当地民族事务局、审计、行业管理协会及市场监督检查等政府授权部门审查确认后,均应列入享受民族贸易各项优惠政策的范畴,以鼓励它们为经营民族贸易事业的积极性,稳定物价,并鼓励社会各界向民族地区投资,开发实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2)进一步明确实施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民族贸易政策的主体。为了顺利贯彻落实民族贸易优惠政策,民委、财政、人行、企业和相关商业银行、合作社要加大协调衔接力度,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要切实抓住国家开始实施“十一五”民族贸易和民族用品定点生产优惠政策(简称“两民政策”)的机遇,狠抓政策的到位。提高优惠政策的到位率,促进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

  (3)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民族法体系,严格遵守法律化的民族贸易政策。要加强有关立法工作,国家要将切实能保障民族自治地方行使自治权的民族政策上升为法律。将现行的政策措施同《自治法》中自治权的有关条款协调与配套。不仅要宪法、基本法和若干单行法相配套,而且各层次的一系列民族法规与基本法、单行法也要互相配套。

  (4)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为了保障民族法的贯彻实施,要采取措施,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并颁布实施的有关法律中惟独民族法缺少“法律责任”一章。建立和健全民族法的监督机制是实施民族法规的重要保障。

  (5)在信贷和财政方面给民族贸易企业优惠政策

  ①信贷方面。现在是市场经济,一是要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贷现代化经济杠杆形式,贴息政策支持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比财政直接补贴而言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将更大,应该继续推行目前的贴息政策模式。二是针对定点生产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取得贷款难度较大的现状,建议进一步扩大承贷金融机构范围。三是允许利率适当上浮,允许金融机构对优惠利率“先收后返”。

  ②财政方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支持民族贸易的长效机制:首先,建立健全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新增财政支出向民贸企业倾斜。其次,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投入政策,吸收社会资本。一是通过补助方式。二是完善货款财政贴息政策,加大贴息力度,将贴息政策面向所有金融企业。三是完善财政扶持民贸企业资金的监督管理制度。

  其次,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作为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民族地区具有重要意义。民族地区曾经历了以财政优惠形式出现的宽泛意义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过渡期转移支付制度。在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方面,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需在总量、结构、分配办法等方面进行优化调整。

  再次,税收方面。针对目前税负不公平、财税不合理、政策倾斜不明显、地方税不完善,笔者认为一是改革完善分税制财税体制,增强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首先,是要进一步明晰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划分,在将事权下放给地方的同时把必要的财权划归地方,使地方有充分的资金满足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做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其次,是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限,使地方可以结合当地不同模式和不同特点自主调节、配置地方资源。二是赋予民族地区一定的税收立法权。三是构建有利于刺激投资增长的税收制度。四是完善地方税收制。合并某些重复设置或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如将车船使用税与车船使用牌照税、契税与印花税、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分别合并为一;进一步发挥地方税制的财政、调控和监督职能。

  [摘要]民族贸易能够加速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的分析,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的目标、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民族贸易政策和谐社会弊端调整

  民族贸易是实现民族地区商品流通、保障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原有的民族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对我国民族地区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不利的影响。鉴于民族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尝试着对民族贸易现行政策弊端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民族贸易政策调整目标、思路及对策。

  参考文献:

  [1]向绪爱:边境贸易是沿边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6)

  [2]王兆峰张海燕:民族地区农产品市场创新建设与民族贸易发展研究[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论文篇4

  今年5月,是自治区第22个民族团结教育月。为在全局掀起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热潮,切实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的主旋律,我局以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求发展为主题,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一步巩固,各项工作更具特色,名类活动丰富多彩。我局在继承和发扬历年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好经验、好做法的基础上,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坚持“一手抓民族团结,一手抓改革发展”,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巩固和发展我局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局面。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

  为扎实有效地开展好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局党组领导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及时成立了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领导小组。根据自治区、地委宣传部的安排意见,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的实施,并认真组织开展了民族团结教育系列活动。认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实施,周密安排部署,使教育月活动早、早安排、早部署,扎扎实实,富有成效。我局结合第22个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开展深入学习贯彻实施《宪法》活动,大力开展向民族团结先进典型——白克日卡依尔学习活动,组织全局职工学习白克日·卡依尔舍身救人、爱党爱国、民族团结、克己奉公、忠于职守、助人为乐、敬老爱幼的英雄事迹。局机关、科(所)、党组和党支部结合实际,通过动员会座谈会、讨论会、板报、专栏等多种形式,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学习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开展“学英雄,见行动”活动,在全局上下形成了人人重视民族团结,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举办了“五观”教育、民族团结和公民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活动3次,开展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联谊活动1次,局长亲自组织安排,党支部书记亲自带队,全局党员干部积极参与,使教育月活动高潮迭起。开辟“民族团结教育”专栏、出版报、悬挂横幅标语,形成了强有力的宣传声势。

  二、以群众性活动为载体,不断把教育月活动推向高潮

  民族团结教育月期间,我局以活动为载体,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全局举办了民族团结专题学习动员会,由句组长向全局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宣讲新疆发展的历史及民族发展和宗教演变的历史,引导干部职工进一步认清民族分裂主义本质和危害,分清是非界限和敌我界限,使广大干部职工进一步统一思想,全面正确地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增强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举办了开展“四认同”宣传教育专题座谈会,使广大干部职工深刻理解必须强化“四个高度认同”即使各族干部群众达到对祖国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的深刻内涵。

  通过座谈,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有责任大力宣传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和辉煌成就,切实把热爱祖国,振兴中华同热爱新疆的山山水水,同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起来。

  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组织开展了学习白克日·卡依尔、李向党和“向党工作站”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学习英雄临危不惧、舍己救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学习英雄一心为公,无私奉献,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尚情操;学习英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对工作精益求精的优良作风;学习英雄乐于助人,尊老爱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德;

  学习英雄艰苦奋斗,百折不挠、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拼搏精神。通过学习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对照检查自己找差距,全局党员干部决心以白克日·卡依尔和李向党同志为榜样,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通过座谈学习英雄的体会,交流各科室和个人学习英雄落实行动的具体方案,在全局机关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组织开展了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学习教育活动,在系统学习《宪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宪法知识考试,全局44人参加,参加率达90%。

  通过学习宣传,贯彻实施《宪法》,提高了全局各族职工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了民族团结,增强了凝聚力。我局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月系列活动,认真做到“四个结合”,一是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结合;二是与广泛开展“四认同”教育和巩固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相结合;三是与认真抓好《宪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相结合;四是与大力学习宣传践行“三个代表”的典型民族团结的先进典型相结合,使民族团结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三、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

  我局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大力实施得民心工程,深入扶贫帮困对口支援村,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切切实实为农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我局今年5月的扶贫周活动,根据地委的安排意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

  局党组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组织,亲自安排,召开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领导小组专题会议,研究决定今年的扶贫周活动的方式和内容。自5月12日召开动员会开始,全局党员干部在局党组领导的带动下,人人捐款,个个捐物,全局50名干部职工捐款3540元,捐衣物126件。5月24日,机关党员干部在局长艾合买提·买买提,纪检组长句顺生同志的带领下,深入到定点扶贫村——拜城县黑孜尔乡卡尔尕依村开展扶贫帮困慰问活动。

  当35位贫困户农民从艾局长手中接过慰问金和慰问品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深切感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艾局长向农民介绍了当前全国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党的扶贫帮困政策,鼓励农民要树立早日脱贫致富的信心。

  随后,我局党员和该村的党员举行了联谊活动,共同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两个《条例》和有关法律政策,共同畅谈学习体会,商讨该村脱贫致富的实施办法和远景规划,使广大党员看到了前进的目标,看到了自己肩负着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责任。

  我局领导向党支部和全体党员捐赠了学习材料和学习用品,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我局慰问组一行人还到去年扶贫项目——葡萄试验田,查看了初见成效的葡萄苗圃,看着长势良好的葡萄,艾局长表示,再资助3万元作为扶贫项目工程的葡萄和低产田改造整理费用。晚上,全村老少齐聚一堂,在村委会观看了我局为他们送去的电影,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

  今年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我局重点突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民族团结先进典型,深入开展“四个高度认同”教育。通过总结,今年重点做了七个方面的工作:

  1、突出“抓学习、求团结、树典型、结对子、思稳定、求发展”的主题;

  2、用生动的先进典型引路,通过组织学习白克日·卡依尔、李向党和“向党工作站”的模范事迹,形成了学习先进,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良好风气;

  3、抓好《宪法》的学习贯彻,进一步提高全局各族干部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增强了民族大团结;

  4、广泛开展“四个高度认同”的宣传教育;

  5、继续巩固和发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再教育成果;

  6、把民族团结教育与实施“得民心工程”,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在办实事中贯穿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群众提高思想认识,从而达到凝聚人心,统一思想的目的;

  7、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干部职工广泛参与,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同时不断探索和创新,努力增强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

  今年我局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局党政领导坚持把民族团结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认真安排,精心组织。

  二是学习宣传到位,在全机关干部中广泛开展“五观”教育,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四个高度认同”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民族团结好”主旋律,做到了个个通晓、人人皆知。

  三是活动落实到位,通过民族教育月以活动为载体,使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丰富多彩。

  今后,我们将一如继往地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期进行下去,以五月促全年,不断为地区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本文来源:https://www.dsms123.com/zx/248965/

上一篇: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讲课稿范文(精选5篇)
下一篇:双减政策及其落实措施汇编3篇

Copyright @ 2013 - 2018 高考学习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高考学习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16605803号